弥勒佛

2012-01-06 10:14 阅读(?)评论(0)

    

        

    佛教的释迦牟尼佛,在给他的弟子讲法时,讲了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释迦牟尼佛,是现在佛,原始六佛,是过去佛,而未来佛,则是以弥勒佛号下世度人的佛,弥勒佛。

    末来佛,是在末法末劫时,下到人世间来救度众生,去未来世界的佛陀。其实,不只是是佛教,道家在历史上,也曾多次谈到过弥勒,称之为弥勒教主或上上祖,说是到后末时期,传末后道,救度众生的大道觉者,《西游记》中,也写到了东来佛祖弥勒。

    那么,弥勒佛什么时候会下世呢?古佛经中,曾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和释迦佛对立的魔王,名字叫作波旬,它要去乱释迦牟尼佛的法。释迦牟尼佛说,你乱不了,因为我传的法是正法。魔王说,我现在乱不了你的法,因为法太正,但等到了末法时期,我将派我的徒子徒孙,都穿上你的袈裟,坐到你的寺庙里去乱你的法!释迦牟尼佛听完,眼泪就流下来了。他是为众生而流泪,他知道到了末法末劫,他的法已经度不了人了!他为众生的大劫大难而流泪。明代的刘伯温,也曾说到来人间传金色大道的弥勒,说那时天上天下的众道众生,都在无边的大劫之中。《圣经》《旧约》中有《以赛亚书》,也有一位弥赛亚(希伯莱语指的是上帝所选中的人,具有特殊的权力,是一个头衔或者称号),即Messiah,为天的主神,即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的未来救世主。《圣经》认为,末劫来临之时,会有弥赛亚降世来拯救众生。

    从历史的记载和各种传说中看,末来佛(神)是众生在末劫得救的惟一希望。

    未来佛,也称弥勒佛,藏语谓“强巴”。弥勒为梵文Maitreya的音译简称,是“慈氏”之意。据说,此佛常怀大慈悲之心。《阿弥陀经疏》中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说他的弟子阿逸多(即无能胜),将会修成弥勒佛。阿逸多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一个婆罗门家庭,随着释迦牟尼佛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牟尼佛圆寂涅槃之前,先行去世。释迦牟尼佛曾说,他离开世间后,将上升兜率天宫,在那儿与诸天演说佛法,很多年后,他还要从兜率天宫下世救度众生。

    历史记载,布袋和尚契此,也修成了弥勒佛。据《宋高僧传》记载,契此是五代时明州人,又号长汀子。他经常手持着锡杖,杖上挂一个布袋,出入于市镇乡村,在江浙一带行乞游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言语无常,随处坐卧,与人言吉凶颇为应验,能预知晴雨,“天将雨,即着湿布鞋;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为验”。因为他总是负着一个布袋,所以被称为布袋和尚。他经常在人们的面前,把布袋里化缘来的东西,一古脑儿地都倾倒地上,对围观的人叫道:“看!看!”他曾经作歌曰:“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他于明州岳林寺的一块磐石之上坐化,圆寂之前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后人认作他是弥勒转世,便为他建塔供养。江浙一带人,逐渐按布袋和尚的样子,塑造成袒腹大肚、喜笑颜开的笑口弥勒佛像,安置于天王殿中,使人一进山门,就有一种皆大欢喜的感觉。其实,释迦牟尼佛曾位多次地提到过未来佛,他说到末法的时候,转轮圣王(一译金轮圣王)将下世成就弥勒佛,救度众生去未来。因大福德力故,其时感得优昙婆罗花开。

    弥勒佛在历史上深受敬仰。古时印度的那烂陀寺的戒贤法师,就曾经在梦中得到弥勒佛及两位菩萨的点化,苦等了三年,等到了唐代三藏法师玄奘前来取经,收为徒弟。唐三藏取回了弥勒经,一生向往弥勒净土。《大唐故玄奘法师行状》曰:“法师从少以来,常愿生弥勒佛所,及游西方,又闻无著菩萨兄弟也愿往生兜率,奉侍弥勒,并得如愿,俱有记验,盖增克励。自制玉花,每因翻译,及礼拜之际,恒以愿上升兜率陀天,见弥勒佛。” 玄奘在将圆寂涅槃之时,不断持涌弥勒名号,并瞩其弟子齐念弥勒如来,祈求往生兜率内院。玄奘的弟子窥基大师,唐朝的著名诗人白居易,也都发大愿去弥勒佛的世界。

弥勒佛像在五代、宋以前,主要有菩萨形和如来形两类,分别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所创作。菩萨形的弥勒像,主要表现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时的形象,两脚交叉而坐,或是以左脚下垂,右手扶脸颊的半迦思维形;而如来形的弥勒像,则与释迦佛的造像没多大区别。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出现了佛装的弥勒佛像。

    世上最大的弥勒木雕像,是在北京雍和宫万福阁(又称大佛楼)内,高十八米,埋入地下部分八米,总长二十六米,由一根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最大的石雕弥勒佛像,是四川的凌云大佛,佛像依断崖造成,立于四川乐山市岷江东岸凌云山上,世称乐山大佛,高七十一米,肩宽二十八米,临江端坐,相好庄严,比例匀称,气魄雄伟,是世界上第一石刻坐佛像;最大的铜制弥勒佛,是西藏札什伦布寺中的强巴佛。至五代以后,在江浙一带的寺院,逐渐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的塑像。杭州灵隐寺前的飞来峰上,有一尊倚坐于山崖的弥勒佛像,光头现比丘相,双耳垂肩,脸上满面笑容,笑口大张,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手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看着前来游玩进香的人们,一幅乐呵呵的样子。很多寺院的弥勒殿,还挂有这样一幅对联,上写“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茫茫世人,有多少可笑之呢?                  

大肚者,大慈悲、大忍也。

                  

                                                                       

  最后修改于 2012-05-15 10:43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