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正文
|
||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多情乃佛心 从前,一个老太婆供养一个住茅棚的出家人,这个出家人每天都参禅打坐,老太婆呢,每天都派一个女孩子给他送饭,这样过了二十年。有一天,老太婆想检查一下这个出家人修行的境界,所以,就派了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去试探他,叫她在送饭的时候,突然把他抱住,问他感受怎么样。女孩子就照样做了,问他感受怎么样。这个出家人回答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这个出家人被抱住的时候就像干枯的树枝靠在冰冷的石头上,严冬里没有热气的东西。老太婆知道后说:“我们把一个俗人,供养了二十年。”于是,就把这个出家人赶走了,并一把火烧了茅棚。这就是“婆子烧庵”的公案。 这就是说老太婆对这个出家人的修行境界不认可、不满意。当然,一个漂亮的女孩子抱住你,你能像木头一样不动心,这不是一个平常人能做到的,但这却不是佛法的境界。这个出家人被赶走以后,便遍参明师,苦究本来,如此过了三年,他又回到老太婆那里,老太婆还用相同的方法考验他。当女孩子抱住他的时候,他对这个女孩子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终得老太婆首肯。 其实,佛法的境界是要我们的心不动,但又能如实觉知一切,在动和不动之间,这就是“中道”。我们修行,其实就是修心,这个心,就是一颗平常心,如如不动的心。一说到“不动”,我们就会理解偏差,认为学佛人的心就像石头一样坚硬、生冷。 菩提之道 此心就是佛,再没有其他的佛,也没有其他的心了。此心明净,好像虚空没有任何相貌。一产生意念就违背法体,就是拘泥于虚相,旷古以来没有拘泥于虚相的佛。作种种修行希求成佛,就分了次序等级,旷古以来没有分次序等级的佛。只有悟此一心,再也没有其他方法,这就是真正的佛。佛与众生都是一样的心,好像虚空没有杂质没有缺陷。又如同太阳照耀普天,日出时光明遍布天下,虚空并不曾光明;日落后黑暗遍布天下,虚空并不黑暗。光明和黑暗互相替换,而虚空之性,空旷寂然,没有变化。佛与众生的心也是这样。如果把佛看成是清净、光明和解脱的样子,把众生看成是污浊、愚昧和不离生死的样子,有这样看法的人永远也不能获得菩提智慧,因为拘泥于虚相。惟此一心,再也没有其他的哪怕是很简单的方法了,因为心就是佛。如今学道的人,不领悟此心本体,就在心上生心,向外求佛,拘泥虚相修行,都是恶法,不是菩提之道。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