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 千古秘诀,胎息瞬时启动
胎息法萌芽于秦汉,奠基于魏晋,昌盛于隋唐,完善于宋元,有着颇为悠久的发展历史,并形成了诸多不尽相同的修习方法。然而其基本的修行方法还是离不开腹式呼吸和屏气的锻炼。唐宋以后又在此基础上导入入静诱导和意守调息之法,使之更为严密和合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气功养生(尤其是静功)的精髓亦在其中。对于“胎息”的涵义,气功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胎息就是完全中止自然呼吸(外呼吸)而靠内呼吸来维持其生命活动,这与一般认为“闭气”(短暂中止自然呼吸)或极度延缓自然呼吸频率的概念有质的差异。古代文献中也确有炼胎息至完全中止自然呼吸而长时间持续的记载,印度的瑜伽功亦有类似记载。然而对初习者或用以防治疾病者来说,不可执著和强求进入这种境界,以免基本内容] 一、“胎息”涵义
胎息,是指仿效胎儿之呼吸。《摄生三要》指出,“人在胎中,不以口鼻呼吸,惟脐带系于母之任脉,任脉通于肺,肺通于鼻,故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其气皆于脐上往来。”古人认为,胎儿通过脐带而禀受母气,以供其生长发育之需;母气在胎儿体内循环弥散,从脐带出入而起到吐故纳新作用,构成了胎儿的特殊呼吸代谢方式,即为“胎息”,也称之为“内呼吸”,以与出生后口鼻之“外呼吸”方式相对。脐部作为胎息的枢纽,遂有“命蒂”、“祖窍”之称。由于胎儿出生之后,脐带剪断,“胎之一息,无复再守”,外呼吸替代内呼吸,从而形成了“虽有呼吸往来,不得与元始祖气相通”(《性命圭旨》)的格局。古代养生家以为胎儿生机蓬勃,外无思欲之患,内无精气之耗,是养生所追求之佳境,有所谓“返婴还本”之说。而胎息的修习,便是“以后天之气,接引先天之气”,以达到“专气致柔”而返婴的最佳捷径。因此,通过意守和气贯“立命之所”(即脐部“下丹田”),再结合极度缓慢的腹式呼吸锻炼,“再立胎息”,以“重返婴儿”,便是胎息修习的主要方法和目的。
胎息锻炼的方法和名目繁多,如“抱朴子胎息诀”、“李真人胎息诀”、“达摩禅师胎息诀”、“张果老胎息诀”等有数十种之多。然而早期的胎息法比较简单,以魏晋时期流行的“抱朴子胎息诀”为代表,主要是锻炼闭气的耐久力;唐宋以后“内丹术”兴起,则强调“心神湛寂,其息自减”,主张“澄神定息”,通过意守丹田,“息气纳于丹田”的方法来延缓呼吸频率,以养神益气、筑基延年。走入歧途。——师传胎息修炼法法是万金的。希望有效果的人,感激我的尊师,祝愿他万事如意! 胎息的相启动,很简单,采足光气(想象身体透明,空心容器,打开丹田,外界的能量高,自然涌入丹田),加意念,下丹田自发动。以上方法和内丹没有必然联系。适用于气感非迟钝型。丹田出现自动的开合,内里螺旋气动,都算初步启动。以后随着层次的提高,会出现光、胎、返老还童、阳神什么的,需要具体的指导和秘诀,但我只作为高层的命功说出来,治疗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希望好自领会。体态形式最好仰卧,两腿分开,双脚比肩膀宽,其他常用姿势也可以,不要太正规,放松是关键。 大家按照上面的方法练习,相当安全,全盘的内容,我不可以说,是尊师的规定。出阳神的基础要求有三个,就是经络畅通,光气充足,可以观想。关键在于实际的修炼。大家放心的练习就好。下面附一些原来尊师的原文。 阳神经过修炼脱体而出,称为“出神”。它是人类追求长生永恒高层次修炼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而阳神则是气功修炼到一定阶段,气和神混融之后的升华结晶,它虚灵而无质,但却有体可用,能够聚则成形,散则为气。修炼到更高一级阶段时则可以做到显隐自如、分身散体,变化无穷。能修炼到这个层次才可以说是自己生命的真正主人,即:我命由我不由天。 要实现长生,必须首先要搞清楚世界上是否真有长生的基质存在?人体内是否也有这样的潜质?不然,追求了半天,就是真的一场空,耗财误命。被人讥笑为愚痴迷信或谓“走火入魔”。那么世间到底有没有长生永恒的基质存在呢?中国传统的内炼学说认为:“先天之无”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源,万事万物均由此无所化,它就是历万劫而不坏,超群类而独存的永恒基质,谁能得到此无,并按一定程序运作,谁就能得到长生。无独有偶,现代的核物理学亦认为,宇宙确有一种寿命无穷大的光子和中微子存在。宇宙的本质就是光子加中微子,宇宙间的一切都由它们变化出来,包括精神现象,也是它们变化出来的。普通物理学告诉我们:“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旋转的核外电子组成。”而核物理学又进一步发现原子核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基本粒子中都有光子和中微子。正反光子和正反中微子,其静止质量都为0,寿命都无穷大,其他基本粒子虽然也都有较长的寿命,比如:质子的寿命为2×1030年,电子寿命达5×1021年,寿命高得惊人,但毕竟都不是无穷大,只有光子和中微子,寿命为无穷大。据基本粒子寿命统计表揭示,反基本粒子在宇宙诞生早期就有了,所以核物理学认为宇宙的本质就是光子加中微子,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他们变化出来的。中国传统修炼学和现代核物理学虽然表述的方法不同,但他们讲的都是一件事,即宇宙间确有长生永恒的基质存在。我们暂且从炼养的角度仍称其为无。也就是说,长生课题的选定,并不是简单的幻想,而是确有其现代科学上的依据。 再从实践上看,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上最高的长寿者是安其生,在世3000年;黄帝的老师广成子在黄帝向其求学时,就已经活了1200年;流亡印度的彭祖流亡前在中国住世了760年;还有张果老,寿命1200余年;老子住世700余岁。从唐宋以后,内丹炼养学家的寿命平均都在100余岁以上。比如吕洞宾在世361岁,若干年后又经常出来度人;华山睡仙陈抟住世150多年;张三丰住世500余岁;内丹南宗五祖平均寿命130余岁;北宗的各代祖师除开山的那一代强调修性而早离人世以外,其他均在百余岁以上,虽然现世人没有看到他们在人间行动,但他们每个人在临走以前都用文字或心传口授方式留下了修炼成道的宝贵经验。 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进入“出阳神”的修炼呢? “ 出阳神”是性命双修的结果,所以必备条件体现在性命两个方面。具体说,在命功方面,要能达到经脉穴窍开通顺畅;在性功方面要能够明心见性,掌握观照的方法。总的标志则是气满神足。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搭乘"出阳神"的法船驶向彼岸。具体来说,要着手这样几种训练。 那么,怎样才能进入虚无态呢?
首先,要使自己的身心放松进入虚空,出现恍恍惚惚,在这种状态下,神气必然融合,沟通人体虚空与宇宙虚空之间的联系,与宇宙融为一体。一旦进入虚空状态,先天一亓就不采自入。这个基本原理,就象早期的收音机和电视机凭借真空管可以迅速实现转播功能一样。人在恍惚状态中,人体场与宇宙场将相互感应共振,出现全身突然一震的特异效应,这就是天机。行家管这个叫“一觉而动”,这“一觉而动”,也就是玄关窍开之时。 在这静静中突然一震的瞬间,你就会确确实实地体察到那来自冥冥之中的神秘力量,使头脑清空虚灵,周身酥软麻木。这就是先天之亓施化全身,薰蒸人体的具体体验。紧接着丹田出现气突,像泉水冒泡一样,小腹很快就胀满。然后热气团经阴跷过尾闾沿督脉上升,做自动的周天运行。待上半身气满后还会从阴跷突开一口,真气顺两腿而下,上身的气也会沿两臂直达指尖,全身气满。这就是先天之亓的采摄方法,也是真正的炼精化气,用先天之亓化后天之精。此法以无极桩的方式最易得。 最好是在上午阳光常照的一个凹形墙壁内采气,这个凹形墙壁犹如一个充电器,你就相当于一个电池插进去。只要进入恍惚状态,先天之亓就瞬间而来。 下面再提示一下采日精月华的要点: 采练到最后,能量主要以光的形式出现,气足了也会转化为光。若直接采光,就一步到位了。所以采日精月华,不仅仅是一般的服气,而是在为阳神直接采摄营养。 采日光精华,起步时是每天在日出时采半小时,以后则应该多以存想和观想为主,有空就练,存想心中有铜钱大的太阳,红色发光,吸气时红光从心中上升,经喉咙出舌尖,存想后随津液咽下并服气,红光进入胃中、心中,胃中都是红光,将整个体内普照通红。此法用逆腹式呼吸,反复存想,一个呼吸吞咽为一次,一共吞咽 39次,如果津液少,咽到胃里就可以了。每天日出时和早上前后以及中午这四个时间做,过了下午一点就不要再做了。 再一种练法,是静想太阳从鼻吸入,天地间的精气也随着由鼻吸入,存放在天目(两眉中间),观想它发光普照全身。要吸长呼短。开始时可能不习惯,时间长了就会将勉强变为自如。以上两法,在存想过程中都要想出身体大红通彻,有温热感,都是三十九息。 下面,再提示一下采月华的要点: 存想脑中泥丸宫中有铜钱大的月亮,照彻体内,如同白玉。吸气时想月亮下行到喉,然后出喉到舌尖,然后和口中唾液咽下。存想月亮存入胃中、脑中、胃中同放光明,身体雪亮,晶莹如白玉,有清凉感,反复存想39息。这个方法只能在阴历十五以前做,因为十五前月上弦,月芒增,十五之后月下弦,月芒减,在月芒减时采月华,这不是升阳,是增长顽阴,如果行功,对身体有损。 采日精月华的时间,总的要求是早晨和上午采日精,下午和晚上采月华。上午可存想天目穴中有红光一圈圈扩大,扩大到整个宇宙,无穷大,充满天地,一片红光,又渐渐收缩回天目至芝麻大;反复存想,当收回到天目穴时,身体有可能有炽热感,要注意本体遍生红光,做到人在光中,光在人中,人在气中,气在人中。下午,则是在泥丸穴存想白光,收回时有冰凉感。天目是指两眉间往里一寸处(叫明堂),往里三寸处脑垂体位置为泥丸。要掌握准确的穴窍。 第三,修炼阳神必备条件之一,是掌握观想和观照的方法。 不观想难以成像,难以见到性光;不观照,就不能出现结胎成婴的效果。所以,观想和观照是出阳神修炼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措施。我们讲的采日精月华方法,就是一种观想。观照是指用眼神(目光)下照,犹如在天空中的太阳普照万物,万物才能生化,守阴跷的方法就属于观照。 神气相合而生胎息: 自幼好医术,与此同时,对传统修炼文化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典籍中记载的修炼体验常常在自身中再现。在此基础上,创编了胎息排石法。 对结石病的研究已进入到“特殊的呼吸排石法”阶段,通过适度的闭气,用真空力将腹部上提,下放若干次。当气闭不住时,再恢复呼吸。有一次我躺在床上,进行这种闭气凹凸腹腔的锻炼,腹部突发出一股势不可当的力量,拱动着腹腔产生剧烈的起伏运动,就像脱缰的野马难以调服,凭着对胎息的长久练习经验,我在惊恐中渐渐镇定下来,体验着跳动的节律,寻找着跳动的力源。在愉悦身心状态下,腹部足足自由跳动了近40分钟,周身汗流如洗,身体舒畅,心情喜乐,妙韵隽永。此后经过多次的揣摩演练,能够自如的引发胎息。胎息象汹涌澎湃的浪涛,将胸腔里的内脏翻动冲击,有时全身被一股内力抽搐成一团,动时如雷霆万钧,静时如细雨绵绵。随着胎息进程的深入发展,人体脏腑功能得到了调整,全身经脉也趋于通畅,并使腹腔的动态频率渐渐平缓下来,但与此同时,肾间动气却象火山从深层的岩浆中喷涌而出,这个脏腑跳动的力源此时才清晰的显露出庐山面目。命门动气不断地向脐下强劲的喷射,整个体内如风箱般“虚而不屈,动之欲出”。随着元气的壮大,丹田的拓展,肾间之气的冲动便移至腹内气穴,从此进入到修真的核心领域,正如唐代幻真先生《胎密经法》中描述的:“修道者常伏其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胎”的胎息养真过程。 引气随息激动元气-胎息法 胎息起动方法十分简单,开始时仰卧在软垫上,低血压者不枕枕头,高血压者稍枕枕头。两手自然放在体侧,或一手放在胃脘区,一手放在肚脐上。然后采用以下四种练习法中的适合自己的某种方法进行练习。 闭息静待法:稍稍吸气后闭气不出,静静的等待气海元气激动产生的腹部起伏跳动。体弱者闭气时刻短些,体健者闭气时间可稍长,往往就在感到“快要憋死了”的情况下,元气出于生理需要,突发的激荡跳动起来,并且来势凶猛,此时可以自然呼吸,呼吸的频率可根据胎息发动的强弱快慢随其自然,这就是“随息”。 闭息起伏法:稍稍吸气后闭气不出,用真空力将腹部吸气后闭气不出,提向胸腔,使腹部凹陷,然后再用真空力将腹腔隆起,如此起伏若干次,随着闭息时间的延长,先天之气必然激动,促使腹部产生快速的起伏跳动,胎息启动后可用随息法。 闭息隆腹法:吸气后闭气不出,腹部微微向上隆起,并尽可能保持这种状态(不要用力),随着闭息时间的延长,先天之气必然激动,促使腹部产生快速的起伏跳动,胎息启动后可用随息法。 闭息凹腹法:呼气呼尽后闭息,腹部自然下凹,尽可能保持这种状态(不要用力),随着闭息时间的延长,先天之气必然激动,促使腹部产生快速的起伏跳动,胎息启动后可用随息法。 以上任选一法可重复闭息引动胎息,直至成功。练习一遍胎息法,时间保持在20-45分钟即可,一般半小时左右。 注意:胎息法收势很重要,在停止胎息相动后,应静静地躺在原地,体会源于丹田的能量,辐射渗透全身时产生的脉动感、电流感、酥欣感等。稍顷,意照丹田1-2分钟,可观想在肚脐与命门连线的中点,有一蛋黄大小的金色光团。然后擦脸、搓耳、恢复常态。 推陈出新排浊生元: 通过长期练习,我体会到,当人体进入胎息以后,在生理心理上要经历“推陈出新”的过程。推陈就是排浊,出新就是生元。浊是指秽浊,泛指体内不利于健康的淤血、痰、湿、风、寒、肿瘤、体液中的废物及一切病理性产物。排浊的途径可通过大便、放屁、小便、吐呕、咳嗽干咳、出汗排出。一般在进入胎息后一周左右可因人因病而出现排浊反应,一般不需吃消炎药、止咳药、止泻药。排浊干净后这些反应会自行消失。 从我自身的练习经验来看,生元的反应多表现在热(腹部命门温热)、拙火(其热如火,伴之出汗)、清凉(心静髓凉)、光(性光显发)、景(山川、河海、寺庙、人物、仙境等大脑内景)、壮阳(性能力加强,阴茎常无欲自刚)、身体弱而强,病而愈、快乐(内在欣喜的感受),这都是功法开始发挥作用的表现。 诸般血症切勿练习 凡有咳血咯血便血胃出血等病的出血期,不能练习胎息,须在停止出血三个月后,视其具体情况酌情决定。 妇女经、胎、产期不宜练胎息法。 手术后三个月内不宜练胎息法。 胎息对糖尿病、消化道疾病、肿瘤、心血管等多种疑难病有显著的康复作用,但一般会有排浊反应,并且往往要经历二至三次的排浊期,练习者应有思想准备,少数人排浊反应较轻或没有。 胎息疗法,包括闭息与调息两类,前者借助特殊的闭息锻炼来逐渐延长停闭呼吸的耐久能力;后者通过意守入静与调息的方法,以达到“静神减息”,诱发循经感传,一般亦称“内丹术”。两者均是仿效胎儿之呼吸状态,激活和积聚体内的元气,从而强身祛病、延年益寿的一种导引功法。 本功法历史悠久,早在《后汉书·王真传》中就有“王真年且百岁,视之面有光泽,似未五十者……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的记载。较早全面阐述“胎息”涵义、修行方法及其作用者,当推晋代养生名家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葛洪所传习的闭气胎息之法,在隋唐时期大为盛行。《诸病源候论》所载述的200余种导引功法中,有不少都融合了“闭气胎息”之法。如该书“风湿痹候”条下载称,“以手摩腹,从足至头,正卧踡臂导引,以手持引足住,任臂,闭气不息十二通。以治痹湿不可任,腰脊痛”,便是将导引按摩与本法糅合治疗的范例。唐宋以后,“内丹术”逐渐盛行,胎息也由闭息而转向调息,故许多讨论内丹术的著作也都以“胎息”名篇,如《胎息经》、《胎息铭》、《胎息诀》等等,故而宋代苏轼有“养生之方,以胎息为本”之说。
二、胎息锻炼方法
1、闭息法:
(1)修行者可于每天子时(午夜23点至凌晨1点)至午时(中午11点至13点)这一时间内择时修习;可取坐姿或卧姿,瞑目静心凝神。按现代人生活方式也可改为晨起与临卧各行一次。
(2)“心定”、“气定”、“神定”之后,便可练习闭气之法。初习者可先以鼻缓缓吸气,吸气满后即可屏息,默念数字,自一而至百数以上;当屏息至不能再闭时,可缓缓让出浊气。无论是吸气抑或吐气,均应尽量做到悠、长、细、微,毫无出入喘息之声为佳。经过一段时间的修习之后,粗重短促的呼吸逐渐为悠长细微的呼吸所取代,以达到“鸿毛着鼻上而不动”的标准为度。
2、调息法:
练功时间同上,采取盘坐式或平坐式,两掌相叠,掌心向上,拇指相扣,置于下腹部,或覆掌按于两膝上。掘绝思虑,舌抵上腭。先取自然呼吸,并默数呼吸,由一至十,反复进行。待进入浅度入静状态后,意守下丹田(脐中或脐下1-3寸处),并改用腹式呼吸,逐渐做到呼吸匀、细、柔、长。通过数周或数月的练功,一般可导入深度的入静状态,呼吸极度缓慢,并可自发出现沿任督脉循行的特殊感觉传导现象。但此种现象不可追求,不可用意念引导,须自然而然。每次练习后,不可骤然起立活动,应先作摩面、擦耳或摩摇关节后,缓缓睁目、起身,使入静与清醒有一缓慢交替过程。
从理论上讲,胎息状态是指完全中止口鼻的自然呼吸,并在入静和意守丹田的基础上自我体验出循任、督脉感传的内气运动现象,进入“内气不出,外气不入”的意境。其实,在练功小成之际,并非完全停止呼吸运动而真正做到“无息”,只不过是在深度入静的状态下,呼吸频率极度缓慢而不再意识到呼吸运动的存在而已。
[临床应用]
由于胎息法是通过呼吸锻炼和意念控制来增强和蓄积体内元气,从而达到修养心身、强健祛病的目的。因此,对临床各科慢性疾病和心房疾患均可产生积极的防治效应,尤其对常见的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胃炎、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症、抑郁症、失眠等精神性疾患,有相当显著的疗效。如能配合以按摩导引,本法对风湿痹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此外,修行胎息而有所成就者,结合存想和意念引导以攻疾,也可治疗某些疑难疾病。
[注意事项]
l、闭气胎息法主要是通过呼吸锻炼延长闭气时间而逐渐进入胎息状态,因此对初学者来说不可强忍闭气,“全闭则伤神,但量自家息之长短,放气出入”(《李真人胎息诀》),循序渐进,才能有所成就。
2、进行内丹调息锻炼时,初习者以入静调息为主,不可强调意守和气贯丹田;随着入静的深化和调息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才可于有意无意之间逐渐配合以意纳气之法。否则,由于意念过紧,容易导致偏差。
3、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患(如高血压ⅲ期患者,有脑卒中倾向及脑动脉硬化症,风湿性心脏病活动期等)、青光眼、中晚期肝硬化、精神分裂症及性格内倾、偏执者等疾病,不宜修习本功法,以免发生差错。酒醉或饱食之后,或近期内精神受到某种严重刺激之后,不宜马上修习本功法。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