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推荐:修行必背的经典(一)

标签: 修道经典  
2016-10-19 12:06 阅读(?)评论(0)

          南师怀瑾推荐:修行必背的经典

 
 

1.东西精华协会会员守则——南怀瑾

2.诸葛亮诫子书——诸葛亮

3.黄帝阴符经

4.八识规矩颂——唐三藏法师玄奘造

5.十六特胜

6.百字铭——吕纯阳祖师

7.灵源大道歌——曹文逸真人

8.大乘百法明门论——天亲菩萨造,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9.楞严法要串珠——南怀瑾

10.增补楞严法要串珠修证次第——南怀瑾

11.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12.永嘉禅师证道歌

13.信心铭——三祖僧璨

14.十二时颂——志公禅师

15.志公和尚十四科颂——志公禅师

16.十二因缘

 

1.东西精华协会会员守则  ——南怀瑾先生

 

立身不求无患,身无患则贪欲必生,

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

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

行道不求无魔,道无魔则誓愿不坚,

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

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折道义,

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

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

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亦动,

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怨恨滋生。

 

学问以勤学为入门,孝养以竭力为真情。

处世以立德为事业,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精进以律己为第一,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行持以观心为稳当,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治事以精严为切实,老死以无常为警策。

居众以谦恭为有理,言语以减少为直截。

待人以至诚为供养,长老以耆旧为庄严。

济物以慈悲为根本,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遇险以不乱为定力。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2.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黄帝阴符经

 

神 仙 抱 一 演 道章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天人合发,万变(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富 国 安 民 演法 章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物(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强 兵 战 胜 演术 章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愚,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擒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虞愚,我以不愚圣。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尽乎象矣。

 
4.八识规矩颂——唐三藏法师玄奘造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第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争。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5.十六特胜

 

    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三知息长短 四知息遍身 五除诸身行 六受喜 七受乐 八受诸行心 九心作喜 十心作摄 十一心作解脱 十二观无常 十三观出散 十四观离欲 十五观灭 十六观弃舍

 


6.百字铭——吕纯阳祖师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7.灵源大道歌——曹文逸真人

 

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从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

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

一悲一喜一思虑,一纵一劳形蠹弊,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

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

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

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无心心即是真心,动静两忘为离欲。

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本来两物更谁亲,失去将何为本柄。

混合为一复忘一,可与元化同出没,透金贯石不为难,坐脱立亡犹倏忽。

此道易知不易行,行忘所行道乃毕,莫将闭息为真务,数息按图俱未是。

比来放下外尘劳,内有牵心两何异,但看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

专气致柔神久留,往来真息自悠悠,绵绵迤逦归元命,不汲灵泉常自流。

三万六千为大功,阴阳节候在其中,蒸融关脉变筋骨,处处光明无不通。

三彭走出阴尸宅,万国来朝赤帝宫,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

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

岁寒坚确如金石,战退阴魔加慧力,皆由虚淡复精专,便是华胥清净国。

初将何事立根基,到无为处无不为,念中境象须除拔,梦里精神劳执持。

不动不静为大要,不方不圆为至道,元和内炼即成真,呼吸外求终未了。

元气不住神不安,蠹木无根枝叶干,休论涕唾与精血,达本穷源总一般。

此物何曾有定位,随时变化因心意,在体感热即为汗,在眼感悲即为泪。

在肾感念即为精,在鼻感风即为涕,纵横流转润一身,到头不出于神水。

神水难言识者稀,资生一切由真气,但知恬淡无思虑,斋戒宁心节言语。

一昧醍醐甘露浆,饥渴消除见真素,他时动满自逍遥,初日炼烹实勤苦。

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奈何心使闲不得,到此纵擒全在人。

我昔苦中苦更苦,木食草衣孤又静,心知大道不能行,名迹与身为大病。

比如闲处用功夫,争似泰然坐大定,形神虽曰两难全,了命未能先了性。

不去奔名与逐利,绝了人情总无事,决烈在人何住滞,在我更教谁制御。

掀天声价又如何,倚马文章未足贵,荣华衣食总无心,积玉堆金复何济。

工巧文章与词赋,多能碍却修行路,恰如薄雾与轻烟,闲傍落花随柳絮。

缥缈悠闲天地间,到了不能成雨露,名与身兮竟孰亲,半生岁月大因循。

比来修炼赖神气,神气不安空苦辛,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

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籍母。

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

 

 

8.大乘百法明门论——天亲菩萨造,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分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慧。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四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惛沈。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方。二十一时。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

 

9.楞严法要串珠 ——南怀瑾

 

    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毫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所从。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心中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无漏真净。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获大安稳。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最后修改于 2016-10-19 12:25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